查看原文
其他

过期面粉和过期的面包记忆

2017-03-24 老周 老周望野眼

武康路上有一家红得发紫的面包房,由做面包和甜品起家,一手带动了整条马路的红火。每每走过武康路,看到咖啡馆、冰激凌店门前排着长长的队伍,我都感到很疑惑:喝杯咖啡,吃个甜品,本该是享受闲暇的快乐时光,这样排着长队,还有什么意思呢?不过想想,也释然。从小就听说一句话,吃的东西,抢着吃最好吃,排队、加价、找黄牛……就像中学食堂里的咖喱牛肉,绝大多数人舀到一勺,全是土豆。有人幸运舀到一块牛肉,凑巧还带点筋,那种感觉相比和吃网红面包的感觉差不多吧。



最近这家网红面包点流年不利,让人曝光了。起因是店里的一位员工出于“良心”,在网上发了个贴子,说了点厨房里的机密。店里有老鼠、抹布从来不洗……这些好像都不怎么新鲜,有几家餐饮企业的厨房经得起洁癖朋友的检查?但有一个问题压垮了这家网红面包店:他们用的进口面粉,过期了。



这家网红面包店,凑巧我也光顾过两次。都是和朋友吃了本帮菜以后,实在口渴得厉害,想找个地方喝杯咖啡涮涮嘴。面包蛋糕我没有吃过,但尝过他们的核桃葡萄干面包。小小的,也就一只生煎馒头大小,5块钱。配黑咖啡,味道很绝。面包很硬,正是我非常喜欢的那种法式味道,慢慢地嚼,有橄榄油的干香。当然令我印象最深的,就是醇厚的麦香。网络曝光至少说明了一点:这家网红面包房的面粉,真的是进口的。



那一瞬间忽然想起我的高中同桌大毛。大毛的母亲,我们叫阿姨,是上海一家著名五星级酒店的高级糕点师,属于专家级的。高中时代,我和大毛关系最铁,偶尔到阿姨上班的宾馆,最开心的就是有很多好吃的,碎饼干、碎面包、散装的奶油……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,是蛋糕的边角。做奶油蛋糕的坯子用模具按压后,留下边边角角。最好吃的,是烘得有点焦的底边,比蛋糕本身好吃多了。


老式鸡心蛋糕


阿姨很健谈,我又喜欢问。一些西式烹饪的小诀窍就是在一问一答中学会的,比如烧罗宋汤怎么才能好吃?比如拌色拉油怎么能不出水。其实这些问题对我们这些高中生而言毫无意义,但那似乎是阿姨很值得骄傲的事情,她说得开心,我们也听得入神。当问到为什么五星级宾馆的面包永远比食品店的面包好吃时,阿姨笑了笑,说道:“做面包有什么难度,差别就是面粉,进口面粉用的比例越高,面包就越好吃,五星级宾馆用的是纯进口面粉,当然好吃。外面的面包,能掺一点进口面粉,口味就已经很好了。”


以前的食品店


那时候,面包、蛋糕是很高级的食物,南货店的搪瓷盘子里一层层堆砌着,散发出奇异的香味。现在回想,那应该是香精的味道,是什么香精?用了多少?似乎从来没有人想过。颜色深的蛋糕是圆形的,还有白白的鸡心蛋糕,偶尔能吃一块奶油蛋糕,那是要逢年过节才行的。后来出来一种“麦淇淋”蛋糕,据说是人造奶油,用现在的话说,反式脂肪酸。那时懂什么,有得吃不错了!尽管麦淇淋蛋糕的口感像塑料,但总是聊胜于无。还有瑞金宾馆出的法棍,外皮是脆的,内里像棉絮般柔软。怎么做出来的?想不通。那些好吃的面包、蛋糕……用的是什么面粉?是精白粉还是高筋粉?有没有过期?又或者有没有保质期?家里的面粉存在那里,结了块,也就是拿个筛子筛筛,掺点水做浆糊都觉得心疼,谁会把白花花的面粉扔了呢?



转眼好多年过去了,面粉早就不是什么稀罕玩意了。家里存一些,有时摊张饼,有时做点面疙瘩,放久了,也就扔了。街上早就没有了南货店,搪瓷盘子成了古董。倒是面包店越来越多,面包、蛋糕越来越不稀奇,也越来越香了。和小时候吃过的面包蛋糕相比,我想应该是香精有所改良了吧。面包蛋糕的品种越来越丰富,很多是外国名字,意大利的,法国的,德国的……价钱也越来越高。苏联老电影里说:“面包会有的,一切都会有的”,实现了。


网红面包店里堆着的进口面粉袋


面包有了,一切都有了,但问题还是存在。人们开始关注面包的品质,一堆堆像展览品一样堆积在店堂里的进口面粉袋,似乎在提醒着人们这家面包店的血统。可惜,那只是展览品,或者说幌子。阿姨说:“进口面粉用得越多,面包越好吃”,她说的进口面粉,有没有保质期?


In flour we trust——我们信仰面粉


那家被曝光的网红面包店的餐垫上,用英语写着一句话:In flour we trust,没有中文,大概意思是我们信仰面粉。现在看来,像个笑话。我倒是怀念没有很多花样的那个年代,拿起一只面包就敢往嘴里送,尽管那些面粉都是国产的,尽管那里面充满了说不出名字的奇怪的香精,但从来都没有想过它的保质期。


最近我还写了

合肥路“充仁画室”在那个年代发生的故事

南市寻常巷陌里,有上海最老的教堂

日落时分的复兴中路花园公寓

丽园路乡情

打浦桥之惊情四百年


欢迎长按或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“老周望野眼”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